发布时间:2023-08-25作者来源:金航标浏览:3173
芯片和萨克斯管,有什么共性关系?最近几天学习北大王缉慈教授的《创新集群三十年探索之旅》,找到了一个意外的答案。
当前最大的芯片制造企业——[敏感词],起家的时候就是靠着中国[敏感词]工研院作为技术专利与研发人员的主体。一战成名,这让工研院名声大振。
但实际上,工研院在造芯的时候,也在造萨克斯。
台中市后里乡是世界萨克斯管的主要供应之地。这里主要是务农的人口,上个世纪80年代的全盛时期,[敏感词]每年产出的萨克斯风约五千多支,产值近十亿元。全球有三分一以上萨克斯来自[敏感词],其中七成产自后里乡。
造就后里乡的萨克斯繁荣的是一个创立连昌乐社的企业家。“能人经济”是一种产业地理的发源现象,是一个区域经济集群初创最明显的特征。
在我的老家山东威海文登这个“西洋参之都”,同样也有着能人传奇。一位乡土农民硬是靠着从烟台带回来的八颗西洋参种子,造就了一个本土产业。“文登西洋参”的皂苷含量——西洋参最重要的成分,超过了[敏感词]威斯康星州的西洋参——当年 “记住这只鹰”的广告极大地普及了人们对西洋参的认识。
大陆萨克斯产业的兴起,使得后里乡的萨克斯制造受到极大的冲击,很多企业关门或者迁移大陆。就在这个时候,[敏感词]工业技术研究院出现了,带来了产业升级的新力量。
工研院的做法,看上去并无太多奥妙,都是工业领域最常见的事情。就像是一个庖丁解牛一样,工研院主要是从工艺流程,以及关键零部件和材料开始。
首先就是解决标准化的问题。萨克斯有300多个零部件,历经20多道工序,从大喇叭口到小螺丝帽,各有流程不同。从黄铜原材料到加工为成品萨克斯,至少需要1个月时间。由于萨克斯构造复杂,虽然部分工序可以用机器设备辅助,但80%工序需要手工制作完成。比如抛光、焊接、喷漆、组装等。
工研院将这些工序分解开来,实现生产标准化。
以前后里乡都是手工制造,并无标准化的生产流程。那是一个匠人的英雄时代,双手搞定天下事。然而随着工业化的崛起,英雄主义的身影正在淡去,工业化思维才是化陈旧为神奇的真正魅力。
为了解决音质问题,工研院的机械所一开始从材料加工入手,着手解决黄铜的电解抛光技术,分析铜与锌的最佳比例。同样对于内抛光不到位的问题,改用电着涂装的技术,来提升萨克斯的质感。
除了加工之外,能否本地化发展当地产业,也是一门关联技术。当时的铜材、小羊皮,簧片和吹嘴等都要从日本进口的现象。
于是,机械所,开始材料所合作,联合开发出一种新的黄铜材料,使得本地铜材料企业可以供货。这大大激活了后里的知识网络,使得一个乡镇的供应链能力开始振荡放大。
同样在这里,利用本地竹子开发的簧片,也能够很好的利用本地资源。
有制造,就要有测试。
为此,工研院建立了一套检测规格和开发音色音准的检验系统。但如何建立昂贵的实验室,
Copyright © 深圳市金航标电子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13853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