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2024-06-07作者来源:戴辉浏览:1556
即便面临无数挑战与疑问,高考依旧被视为让大多数人实现人生转变的最有力且公正的手段。这一观点在东亚地区普遍存在,无论是日本、韩国还是中国台湾地区皆然。
在欧美国家,教育资源丰富(宽进严出),即使是基础工作(如大巴司机、工人)收入也不错,所以大家在高考上的压力小很多。但也并不是没有考试,美帝有SAT考试,英国有A-LEVEL考试,要读名校也很难。私立大学(或跨州上公校)的学费还很高,奥巴马在哈佛的学生贷款到43岁才还完。
又是一年高考季! (写于2023年6月6日)
一、中国电子和芯片专业的历史
我写过一篇文章:芯片专业演绎和中国高考故事
这篇文章内容非常丰富,讲述了:
1、电子和半导体专业的漫长历史,
2、恢复高考的故事,
3、很多芯片人的高考故事。
二、一位大师促成了中国电子专业的起源
江同志和朱同志都是学电机工程,去美国访问时候都专门看望了顾毓琇。
顾毓琇是浙江大学、清华大学、国立中央大学、交通大学四所大学电机工程专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。他是清华大学电机工程和无线电专业、工学院的创始人,并建立了航空工程研究所。可以说,他是中国现代电子工程、无线电通信、自动控制的祖师爷之一。
我写过一篇文章:旷世通才顾毓琇:中国电子科学重要奠基者
三、中国台湾/香港的大学也有渊源
很多大陆的大学在宝岛台湾“复校”。
我写过一篇文章:台湾的大学“复校”故事,清华、交通、中央、中山、辅仁、东吴、圣约翰....
我本科所学的东南大学和台湾中央大学有渊源,有共同的校友如李国鼎、吴健雄等。
岭南大学在香港复校,是香港八所公校之一。早在抗战时期,广州第一学府岭南大学也曾一度迁到香港,借用港大校址。张爱玲曾在港大读书,熟悉这段历史,写出了小说《色戒》。女主是岭大话剧社成员,爱上了社长,而社长却一心想着复仇,就怂恿女主..... 想想真是“狗血”得很。
四、狗血故事:高考语文只40多分
褚君浩(中国科学院院士)回忆自己的故事:”我是1962年参加高考的,当时语文满分是一百分,我平时都能得八九十分,但最后高考由于审题错误只拿了40分。即便如此,靠着物理满分,我仍然是班上的第一名。” 他考上了上海师范学院物理系。
五、“大师”们都是为追随梦想而学习,“为爱发电”最快乐!
家境一般的孩子,填志愿时还是实际一点好,现在每年大学生毕业100多万人,就业非常重要。很多人在给出建议,如大名鼎鼎的张雪峰。
提醒一点:世界形势不断变化,填写志愿时的好专业,毕业时不一定还好。90年代,中大学“三国”(国贸、国金、国会)的学生招分都是[敏感词]的,但97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找工作就不容易。01年进入WTO后有好转,但专业壁垒不高(我就是工科进入国际贸易的),开设的学校也太多。
家境很富裕的孩子,可跟随自己的兴趣和梦想来学习,“为爱发电”也是快乐的。
我的父亲读的是师范做了一辈子乡村中学教师。不过,他终生的兴趣却是农业,80岁还热衷于种菜,袁隆平是他的偶像。如果他当年学农的话,成就显然比他做老师要好太多。
马化腾家里在高中时就给他买了计算机,他就读于深大计算机系。马化腾的姐姐在深圳电信工作,介绍他租赁了好几条拨号专线,他也成为了互联网上的“马站长”。
“为爱发电”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中国台湾,当地的环保人士提出了这个口号,用于反对核电并要求关闭核电站。他们希望通过环保的方式来发电,因此称之为“用爱发电”。后来,这个词在大陆被引申为一种精神,用来形容那些在收益较低或没有收益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做某事,并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。
“大师们”都是追随梦想而学习,在专业中找到了无穷的快乐。
胡适400次演讲,美国抛弃孤立主义,二战转折点 胡适去美国本来是学农学,从挤奶开始,但他对此不感兴趣,转而学文学和哲学。
从你的全世界走过——林徽因的故事 林徽因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拿的是美术学位,选修了很多建筑学课程。
梁羽生在岭南大学的岁月 他读的是经济系,大学期间精通了英文,更对文学充满兴趣,他毕业后去香港报社工作是从英文编译开始。
袁隆平为何抛弃苏俄而采用英美的遗传基因体系——真相/事实重要吗? 很多生物和农学家其实很有情怀的。
免责声明:本文采摘自最牛博弈,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金航标及行业观点,只为转载与分享,支持保护知识产权,转载请注明原出处及作者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
Copyright © 深圳市金航标电子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13853号